易程传查询

 涣卦  坎下巽上

涣,《序卦》:兌者说也,说而后散之,故受之以涣。说则舒散也。人之气,忧则结聚,说则舒散,故说有散义,涣所以继兌也。为卦,巽上坎下,风行於水上,水遇风则涣散,所以为涣也。

涣,亨。王假有庙,利涉大川,利贞。

涣,离散也。人之离散,由乎中。人心离,则散矣。治乎散,亦本於中。能收合人心,则散可聚也。故卦之义,皆主於中。利贞,合涣散之道,在乎正固也。

彖曰:涣亨,刚来而不穷,柔得位乎外而上同。

涣之能亨者,以卦才如是也。涣之成涣,由九来居二,六上居四也。刚阳之来,则不穷极於下,而处得其中。柔之往,则得正位于外,而上同于五之中。巽顺於五,乃上同也。四五君臣之位,当涣而比,其义相通,同五,乃从中也。当涣之时,而守其中,则不至於离散,故能亨也。

王假有庙,王乃在中也。

王假有庙之义,在萃卦详矣。天下离散之时,王者收合人心,至於有庙,乃在其中也。在中,谓求得其中,摄其心之谓也。中者,心之象。刚来而不穷,柔得位而上,同卦才之义,皆主於中也。王者拯涣之道,在得其中而已。孟子曰:「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」享帝立庙,民心所归从也。归人心之道,无大于此,故云,至于有庙,拯涣之道,极於此也。

利涉大川,乘木有功也。

治涣之道,当济於险难。而卦,有乘木济川之象。上巽木也,下坎水,大川也。利涉险,以济涣也。木在水上,乘木之象。乘木,所以涉川也。涉,则有济涣之功。卦有是义,有是象也。

象曰:风行水上,涣,先王以享于帝,立庙。

风行水上,有涣散之象。先王观是象,救天下之涣散,至于享帝立庙也。收合人心,无如宗庙祭祀之报出于其心,故享帝立庙,人心之所归也。系人心,合离散之道,无大于此。

初六,用拯马壮,吉。

六居卦之初,涣之始也。始涣而拯之,又得马壮,所以吉也。六爻独初,不云涣者。离散之势,辨之宜早,方始而拯之,则不至於涣也,为教深矣。马,人之所讬也。讬於壮马,故能拯涣。马,谓二也。二有刚中之才。初阴柔顺,两皆无应,无应则亲比相求,初之柔顺而讬於刚中之才,以拯其涣。如得壮马,以致远,必有济矣。故吉也。涣,拯於始,为力则易,时之顺也。

象曰:初六之吉,顺也。

初之所以吉者,以其能顺从刚中之才也。始涣,而用拯,能顺乎时也。

九二,涣奔其机,悔亡。

诸爻皆云涣,谓涣之时也。在涣离之时,而处险中,其有悔可知,若能奔就所安,则得悔亡也。机者,俯凭以为安者也。俯,就下也。奔急,往也。二与初虽非正应,而当涣离之时,两皆无与,以阴阳相比相求,则相赖者也。故二目初为机,初谓二为马,二急就於初以为安,则能亡其悔矣。初虽坎体,而不在险中也。或疑初之柔微,何足赖?盖涣之时,合力为胜。先儒皆以五为机,非也。方涣离之时,二阳岂能同也。若能同,则成济。涣之功当大,岂止悔亡而已。机,谓俯就也。

象曰:涣奔其机,得愿也。

涣散之时,以合为安。二居险中,急就於初,求安也。赖之如机,而亡其悔,乃得所愿也。

六三,涣其躬,无悔。

三在涣之时独有应与,无涣散之悔也。然以阴柔之质,不中正之才,上居无位之地,岂能拯时之涣而及人也。止于其身,可以无悔而已。上加涣字,在涣之时,躬无涣之悔也。

象曰:涣其躬,志在外也。

志应於上,在外也。与上相应,故其身得免於涣,而无悔。悔亡者,本有而得亡。无悔者,本无也。

六四,涣其群,元吉,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

涣四五二爻义相须,故通言之,彖故曰:上同也。四巽顺而居大臣之位,五刚中而正居君位,君臣合力,刚柔相济,以拯天下之涣者也。方涣散之时,用刚则不能使其怀附,用柔则不足为之依归。四以巽顺之正道,辅刚中正之君,君臣同功,所以能济涣也。天下涣散,而能使之群聚,可谓大善之吉也。涣有丘,匪夷所思,赞美之辞也。丘,聚之大也。方涣散,而能致其大,聚其功,甚大其事,甚难其用,至妙夷平常也。非平常之见,所能思及也,非大贤智,孰能如是。 

象曰:涣其群,元吉,光大也。

称元吉者,谓其功德光大也。元吉光大,不在五,而在四者,二爻之义通言也。於四,言其施用。於五,言其成功,君臣之分也。

九五,涣汗其大号,涣王居,无咎。

五与四,君臣合德,以刚中正。巽顺之道,治涣得其道矣。唯在浃洽*於人心,则顺从也。当使号令,洽於人心。如人身之汗,浃於四体,则信服而从矣。如是,则可以济天下之涣,居王位为称,而无咎。大号,大政令也,谓新民之大命,救涣之大政。再云涣者,上谓涣之时,下谓处涣如是则无咎也。在四已言元吉,五唯言称其位也。涣之四五通言者。涣以离散为害,拯之使合也。非君臣同功合力,其能济乎?爻义相须,时之宜也。

注*浃:ㄐ一ㄚˊ湿透。洽:浸润。浃洽:和谐;融洽

象曰:王居无咎,正位也。

王居,谓正位人君之尊位也。能如五之为,则居尊位为称而无咎也。

上九,涣其血,去逖出,无咎。

涣之诸爻皆无系应,亦涣离之相,惟上应於三,三居险限之极。上若下从於彼,则不能出于涣也。险,有伤害畏惧之象。故云血惕。然九以阳刚处涣之外,有出涣之象,又居巽之极,为能巽顺於事理,故云:若能使其血去,其惕出,则无咎也。其者所有也。涣之时,以能合为功,独九居涣之极,有系而临险,故以能出涣远为善也。

象曰:涣其血,远害也。

若如象文,为涣,其血乃与屯其膏同也。义则不然,盖血字下,脱去字,血去惕出,谓能远害,则无咎也。

六十四卦表

天火字典